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,祖籍宋国栗邑,是中国古代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。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,倡导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在古代被尊奉为“天纵之圣”“天之木铎”,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,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、至圣、至圣先师、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、万世师表。
鲁哀公2年(孔子59岁),孔子离开卫国经曹、宋、郑至陈国,在陈国住了三年,吴攻陈,兵荒马乱,孔子便带弟子离开,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、蔡交界处,派人去迎接孔子。
出生日期:公元前551年 逝世日期: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出生地:鲁国陬邑 身份:思想家、教育家、儒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成就与贡献 创立儒家学说:孔子提出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等核心观念,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。
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)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。鲁昭公九年(公元前533年),孔子19岁,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,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。鲁昭公十年(公元前532年),亓官氏生子。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,故给其子起名为鲤,字伯鱼。
孔子(前551--前479)春秋末期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学学派的创始人。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,故名丘,字仲尼。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东南)人。曾修《诗》、《书》,定《礼》 、《乐》,序《周易》,作《春秋》。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。
孔子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―公元前479年4月11日),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末期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)人,祖籍宋国栗邑(今河南夏邑),中国古代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。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,倡导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
史籍有两种说法:一说刘姓起源于黄帝之子12姓中的祁姓,因帝喾及其子尧为祁姓,故刘姓是尧的后代;二说刘姓出自周朝的姬姓。而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》在认为“刘氏出自祁姓”的同时,又说刘氏子孙中那位养龙的刘累的后代到了周朝被封为杜伯,称唐杜氏,后来杜氏的后人中有位士会由秦归晋,其子留居于秦,称刘氏。
出自姬姓,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。据史书记载,刘姓是黄帝的后裔,后来刘姓被封于刘国,即今天的河北省唐县。刘国子孙以国为姓,世代相传,这就是陕西刘姓。 源出于姞姓。
李姓:李姓的始祖是李利贞。李姓源于嬴姓,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。商汤时,皋陶的后代理征因直谏商纣王而被杀,其妻契和氏携带儿子利贞逃难,因食李子得以生存,故改姓李。 王姓:王姓的始祖是毕公高。
1、孔子是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)人,孔子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-公元前479年4月11日),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祖籍宋国栗邑(今河南省夏邑县),中国古代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、“大成至圣先师”。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(今河南夏邑)的贵族,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。
2、孔子本名:孔丘 孔子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―公元前479年4月11日),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末期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)人,祖籍宋国栗邑(今河南夏邑),中国古代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。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,倡导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
3、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,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,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鲁国陬邑人即今山东曲阜,祖籍宋国栗邑,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、大教育家。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,是儒家学派创始人。
1、有唐以来,面对因谀墓导致的碑志写作中的不良风气,陈子昂、张说、苏颋、梁肃、李华等人莫不努力改进,但成效最大者为韩愈。吴讷说碑志文“古今作者,惟昌黎最高,行文叙事,面目首尾,不再蹈袭”。在古文运动的背景下,韩愈一生作有多篇碑志,行文因人而异,纪功颂美注重选择,力避虚浮阿谀之笔。